王晞星,山西稷山人,博士生导师
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
全国首批名中医,山西第三位国医大师
2022年,63岁的王晞星荣膺第四届“国医大师”称号,成为该奖项史上最年轻的获得者。这位从山西稷山县走出的赤脚医生,用近50多年光阴书写了一段医者传奇:他创建了山西首个中医肿瘤专科,研发10余种抗癌制剂,独创“和法”治疗理论,更在疫情中率队研发7种抗疫中药制剂,让“山西经验”得到广泛传播。
赤脚医生的逆袭之路
王晞星的名字藏着儒雅的文化密码。1959年3月生于稷山县的他,得名于本家爷爷的墨香雅意——“晞星”寓意破晓时分的星辰,恰似中医文化中混沌初开的至高境界。然而,这位后来闪耀杏林的明星,起点却是黄土地里的赤脚医生。
1976年,高中毕业的王晞星回乡务农。命运的转折点很快降临:大队卫生所急需药剂员,高中文化的他被所长张仁荣选中。在药香弥漫的卫生所里,他白天抄方制药、种植草药,夜晚苦背《汤头歌诀》,一年内掌握300余个中医方剂。一次急诊经历,更是点燃了他对中医的坚定信念:亲戚突发急性阑尾炎拒做手术,他果断开出《金匮要略》中的大黄牡丹皮汤,三剂药后竟疼痛全消。这次成功让他深切体会到中医的伟力。
对中医的执着追求,引领他走向更高学府。1980年,王晞星考入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。五年寒窗,他成了图书馆的“书虫”,在《黄帝内经》《伤寒论》的字句间反复研磨,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心得。1985年毕业时,这位省教委优秀毕业生放弃大城市机会,毅然回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(今山西省中医院),从消化科住院医师做起。
在省中医研究所,他幸遇良师。师承名医肖汉玺的十五年,奠定了他“大医精诚”的根基。肖老是六代中医世家传人,诊病时“三指搭脉便知脏腑乾坤”。王晞星跟随恩师深夜查房、悉心辨证,更传承了“拄拐出诊,视患如亲”的医德。1997年他成为肖汉玺唯一官方认定的学术继承人。这段宝贵的淬炼,不仅夯实了他的临床功底,也为日后的创新埋下了伏笔。
然而,王晞星的脚步并未停留在消化领域的成就上(他在此领域表现出色,36岁即破格晋升副高)。2000年,一个震惊全院的决定诞生了:他主动请缨创建山西首个中医肿瘤专科。面对质疑,他带着5名医生、6名护士“二次创业”:守危重患者彻夜不归,中午两三点吃饭、凌晨回家成常态。科室从18张病床艰难起步,凭借不懈努力,如今已壮大为华北最大的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中心。
这份医者担当,在2020年新冠疫情中再次彰显。已退休的他毅然披挂上阵。年过花甲仍奔波3000公里,深入太原、晋中、平遥等疫区会诊。关在办公室研读医典后,他主导研发覆盖病程全周期的7种新冠肺炎中药制剂,“山西经验”更推广至湖北四地。从稷山田埂到国医殿堂,王晞星的每一步,都深深踏在山西大地的脉搏上。
攻克肿瘤壁垒的三大突破
投身临床越深,王晞星越体会到医道之艰。“学了三年觉得什么病都能治,临床三年才发现什么病都难治。”他的感慨道出医者真谛。正是面对消化与肿瘤领域的“难治”之症,他实现了三大关键创新:
挑战西医专属领域。20世纪90年代,功能性消化不良被视为西医专属领域。王晞星却从肝脾辨证切入,提出“从肝论治胃肠病”的新观点——情绪郁结导致肝失疏泄,进而引发胃肠气机紊乱。他以师父肖汉玺的经验方为基础,研制纯中药制剂胃逆康胶囊。这项研究填补了纯中药治疗胃动力疾病的空白,1998年斩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,次年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。患者盛赞:“走遍全国没治好的溃疡,王院长半年就解决了”。
创立“和法”抗癌新理念。面对肿瘤高发态势,王晞星在2000年创建肿瘤科后,深入精研《黄帝内经》“和合观”,提出了革命性的“和法”治疗理念:“祛邪不伤正,养正不助邪”。其核心在于调和脏腑功能、激发自身免疫力,实现“带瘤生存”。临床中,他既用“胃肠瘤消”等方剂直接抑制癌细胞,又以“升白颗粒”缓解放化疗副作用,独创“三仙胶囊”治疗泌尿系统肿瘤。一位老年晚期胃癌患者经他调和肝脾、扶正祛邪,生存期显著延长。如今,“和法”已发展成为中医肿瘤学的重要流派。
革新中医肠疗技术。针对放射性直肠炎这一肿瘤治疗难题,王晞星对中医传统灌肠术进行了系统革新。他提出“毒瘀阻络”病机论,研发“肠瑞灌肠剂”,并建立从药物浓度到灌肠器械的全套标准。这项工作的集大成者,是2016年出版的里程碑著作《中医肠疗》。书中不仅系统构建了肠疗理论框架,还收录了内、外、妇、儿等50余种疾病的肠疗方案,将一项民间技术升华为科学体系。该成果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。
科研与传承始终是王晞星事业的双翼。他主持国家级课题15项,获省级科技奖8项,培养67名中医人才。他的学生郝淑兰、南晓红等已成为山西三甲医院骨干。从消化到肿瘤,从方剂到疗法,王晞星的创新始终深深扎根临床,生动诠释着“医之大者,为国为民”的担当。
植根黄土的“大医三心”
支撑王晞星攀登医学高峰的,是他内心深处那份质朴的乡土情怀。“我是农民的儿子,百姓看病不容易”。在他的诊室里,这句朴实之言化作具体行动:面对农村患者,他不仅细致诊病,还反复叮嘱住院流程、检查路线,甚至自掏腰包垫付药费。这份刻在骨子里的情结,塑造了他“仁心、扎根心、奉献心”的三晋医魂,贯穿其职业生涯。
担任山西省中医院院长13年间,他始终将患者放在首位。坚持每周三次门诊,单次接诊逾百人。为满足患者需求,他形成了独特作息:早晨7点提前开诊,晚上6点加班看诊,出差前与返程后直奔诊室。年门诊量高达1.5万人次,却对每位患者和声细语。有患者感慨:“他开药便宜有效,还总怕我们多花钱”。
对家乡的深情,让他多次婉拒外地高薪聘请,将全部心血注入山西医疗建设。任院长期间,他全力推动山西省中医院复兴:2011年建成3.3万平方米现代化住院楼,每周三次巡查工地,20层楼梯一步步踏勘。他倡导成立“山西中医医疗集团”,整合全省资源,坚信此举“对引领山西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”。2020年抗疫期间,他更带队深入平遥、太谷等县域定点医院,确保农村患者第一时间用上中药制剂。
在传承医术时,他尤其注重医德的培养。要求弟子“把中医当毕生事业,把患者当至亲”。弟子高宇回忆:“老师总说,医道即仁道,无仁心者不可持针”。如今,他的67名学生中,44名硕士、6名学术继承人选择扎根山西基层医院,延续着他的信念。2022年荣膺国医大师后,他立即将奖金捐赠给稷山县医疗教育基金:“稷山的黄土养活了我,要帮更多孩子走出县乡当良医”。
从稷山田埂到国医巅峰,王晞星完美践行着“晞星”之名——如破晓星辰,照亮中医传承与创新之路。他的“和法”理论为肿瘤患者点燃希望,他的肠疗专著为传统技艺注入科学薪火,而那份“视患如亲”的赤子情怀,更在抗疫战场上化作守护生命的“山西良方”。无论身为赤脚医生还是医院院长,他始终是那个背着药箱走在稷王山下的少年,在望闻问切间,深情守护着黄土地上的生命微光。
行业评价
王晞星,从“赤脚医生”到跻身最年轻国医大师,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极致。从创建华北最大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,到抗疫时以花甲之龄逆行3000公里研发7种制剂,他始终将患者置于首位。独创“和法”治癌理论、革新肠疗技术,惠及百万患者;担任院长期间推动省级医疗资源整合,捐赠奖金反哺家乡医疗教育。其“仁心、扎根心、奉献心”的三晋医魂,深刻影响山西中医药发展,弟子多成基层骨干,真正践行“医之大者,为国为民”。